客户端
美食天下

饮食健康

饮食健康 食疗食补
您的位置美食天下 > 饮食健康 > 饮食常识 > 正文

盘点那些过时了的民间烹调方法

2016/11/23 11:17

3、煮粥或腌肉时加碱

“煮粥加碱会节省时间,并且粥更黏稠,炖肉加碱会更嫩”这些烹调小妙招很受中老年人欢迎,也常被他们传给下一代。的确,加碱会改善口感,节约烹调时间。但这样却破坏了一类很重要的营养素———B族维生素。粮食、瘦肉等食物中富含的维生素B1或B2都与体内的能量代谢密切相关,但它们在碱性条件下都特别容易损失。在过去,大家以粗杂粮为主食,不太容易缺乏B族维生素。并且粗粮比较难煮,加点碱,会让煮熟的速度快一些,粥的口感也更好。但对现代人来说,由于饮食越来越精细,很容易缺乏B族维生素,因此煮粥、炖肉加碱的方法就过时了。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加碱食品也有一定优势,比如加碱烹调的粥煮得更黏更软,对胃病患者有好处,特别是身体虚弱胃动力不足的人。但需要提醒的是,吃了加碱食品,要适量增加其他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比如动物肝脏。

建议:煮粥时放一小把糯米或者一勺燕麦,都可以增加粥的黏稠度。要想缩短煮粥时间,可以选用高压锅或者将原料提前浸泡。平时腌制肉类的时候,可以用盐、胡椒粉、料酒等将肉片抓匀后再炒。此外,很多水果都是“天然嫩肉粉”,比如木瓜、猕猴桃、菠萝等,可以将它们的汁液加入肉中,搅拌均匀进行腌制。

4、油冒烟才下菜

很多刚学做饭的人,往往被告知通过油冒烟来判断放菜的时机。事实上,该方法只适用于那个“粗油”时代,过去的油没有经过“精炼”,所以其烟点(油开始冒烟的温度)较低,一般在130℃左右,而现在我们吃的油多数是被精炼过的,其烟点大大提高,多数在200℃以上。烹调时应控制油温在150℃~180℃左右。超过这个温度,烹调时产生的致癌物会增加癌症风险。此外,油在200℃以上的温度下,不仅其中所含的脂溶性维生素受到破坏,而且其人体中必需脂肪酸也受到氧化破坏,降低了油的营养价值。

建议:大家可以通过一根竹筷子来判断油温,将其插入油中,当其四周冒出许多小气泡时,就表示温度够热可以下锅了。此外,还可以通过葱花检验油温,把葱花先放进去,当其还没有变色,周围冒出较多的小气泡时,说明油温合适。

5、烂姜不烂味

“烂姜不烂味”的说法在民间流传很广,这个观点提倡烂姜仍然可以当成调料用于日常烹调中。以前科技并不发达,人们只能通过闻、尝等方式来判断食物能否继续食用,姜虽然烂了,但其辛辣味尚存,因此还可以吃。但现代研究表明,生姜在腐烂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其中会产生一种叫黄樟素的物质。黄樟素毒性较强,进入人体后可损害人体肝脏,引起肝细胞变性。

建议:烂姜不能再继续食用。给大家推荐一个用锡纸保存姜的方法:将锡纸剪成大小合适的尺寸,将姜包起来,最好将锡纸紧贴被保存的食物,之后放在室内阴凉通风的地方。这样的方法,就算在室外存放姜,也可以保证它不发芽、不变干、不发霉,而且保存时间至少在一个月以上。


最受欢迎的家常菜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