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美食天下

资讯

资讯 聚焦
您的位置美食天下 > 资讯 > 食品行业 > 正文

“面粉增白剂”之争的幕后

2012/5/1 15:45

异化的面粉处理剂

中国疾控中心中毒控制中心研究员丁茂柏告诉本报记者,国际上,过氧化苯甲酰称为麦粉处理剂或专用麦粉添加剂,并不是“面粉增白剂”。他解释说,新磨的小麦粉黏性大,缺乏弹性和韧性。经贮藏一段时间后,上述问题会得到改善。这种现象称为小麦粉的后熟。过氧化苯甲酰通过改变麦粉中氨基酸的巯基键,可改善小麦的后熟问题,从而改善新麦粉面制品的口感。

“以面包为主食的国家对过氧化苯甲酰带来的麦粉后熟作用的重视远大于它的增白作用。我国则不然,馒头白不白非常重要。” 丁茂柏说。除后熟作用外,过氧化苯甲酰还能释放出活性氧,使小麦中含有的类胡萝卜素、叶黄素等天然色素褪色。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主席陈君石告诉本报记者,“国外的烘烤食品对面粉的白度要求不高,而面粉处理剂有许多种,欧盟选择其他的面粉处理剂也很正常。”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多位食品安全专家认为,国际上,最具权威的食品添加剂评估组织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所属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而JECFA并未禁用过氧化苯甲酰,欧盟也从未禁用过JECFA许可的添加剂。

“我个人认为,关于面粉增白剂之争,不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一位不愿具名的主禁派专家告诉本报记者,“面粉增白剂之所以在我国成为问题,也与我国特殊国情有关。即便全世界都允许使用增白剂,我国也应该禁止使用。”

据透露,我国现在滥用面粉增白剂的现象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只要是面粉厂,哪怕工艺再简单,规模再小,他都敢用,有些小厂甚至不知道国家规定的限量是多少。面粉厂业主普遍的心态是,别人都用,我不用,吃亏。”

该主禁派专家称,目前,增白剂的使用给面粉行业带来的是巨大灾难,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随时有超标被罚款的风险。本来,颜色是产品优劣的特征,增白剂使大家都“白”了,鱼龙混杂,优劣难辩。另外,消费者因为担心面粉的增白剂可能超标,也会减少面粉的食用,从而减少面粉所占主食的市场份额。

面粉增白剂背后的利益之争

面粉增白剂之争与面粉行业的产能过剩引发的激烈竞争密切相关。据中国粮油学会粮油营销技术分会秘书长于俊波介绍,目前,我国现有小麦年处理能力已达4亿吨,全年小麦消耗量在1.15亿吨左右,除去用于饲料和种子的小麦,实际用于加工面粉的小麦不足1亿吨。也就是说,我国面粉加工行业的平均设备开机率不会超过25%(2005年粮食行业协会的统计与有关专家的推算为38.5%)。

“严重过剩的产能加剧了行业的竞争,一些小厂靠简单的工艺和大量使用添加剂也对外宣称自己生产出了各种专用粉,导致中高端面粉价格持续走低。”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这也触发了大型面粉企业联合起来禁用面粉增白剂。

王瑞元告诉本报记者,此次有上百家面粉企业签名,禁止面粉增白剂的使用。主禁派认为,现在,随着我国优质小麦产量的增加和加工装备水平的提高,不必添加过氧化苯甲酰也完全可以加工出白度、精度都能满足食品制作需要的小麦粉。

“这是一个有着16000家企业的行业,蚂蚁与大象同在,绝大部分是小厂(一家大企业的生产能力可以相当于400多家小企业),根本不可能形成自觉的行业自律。”国家粮食局质检中心的主禁派专家认为。

最受欢迎的家常菜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