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美食天下

资讯

资讯 聚焦
您的位置美食天下 > 资讯 > 食品行业 > 正文

蓄谋已久的多方博弈:丢失的菜价

2012/5/1 16:05

被误读的价格链

随着“国十六条”的出台,平抑菜价成为各地面临的一项重要行政任务。

2010年11月,福州市政府首先打响了“菜价保卫战”,用行政手段直接对蔬菜销售的终端环节进行限价。

尽管限价令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然而“1元菜”回来了,仍被当作一场胜利的通胀阻击战。接下来,直到2011年春节前,广州、贵阳、海口……各地纷纷出台限价措施,平抑菜价,解决市民的“菜篮子”问题。

当终端的平衡被打破,必然引起上游剧烈的变动。

蔬菜从田间地头到市民餐桌,至少要经历五个环节:菜农→小菜贩收购→大菜贩运输→二级菜贩批发运输→零售摊位或者超市→市民。

记者调查发现,菜价在流通领域的演变情况为:如果菜农菜地里的蔬菜,被小菜贩以每斤0.1元的价格收购,小菜贩将收来的蔬菜以每斤0.15元的价格卖给大的蔬菜收购商;收购商将蔬菜贩运至外地批发市场,以每斤0.4元的价格批发给二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以每斤0.6元的价格批发给农贸市场的零售摊贩;零售摊贩以每斤1.2元的价格销售给市民。这其中,包括了一级批发市场每斤加价0.02元,二级批发市场每斤加价0.05元,零售农贸市场每斤加价0.05元。

各种有关菜价的调查中,都认为是每一环节的层层加价,最终推高了终端蔬菜的价格。然而在此轮菜贱伤农的调查中,记者却发现,从某种角度而言,这种“加价理论”恰是对眼下蔬菜价格困局的误读。

龚家龙和很多蔬菜商都认为,蔬菜的价格链传导体系,并非是由菜农到终端,而是由终端反推至菜农。原因是,市场对蔬菜的需求是一种钢性需求,因此终端市场上蔬菜的需求量总是相对稳定的,所不同的只是品种的区别。所以,蔬菜在零售终端并不存在薄利多销,零售菜贩缺少足够的利润,便不愿多拿菜;价格传导至二级批发市场上,蔬菜二批商担心价高烂市,只能向上游压价,或减少进货量;二批商承受的价格压力传导至上一级批发市场,大菜贩为了维持经营,必然要向上游压低从菜农手中收购蔬菜的价格。

“对于蔬菜这种特殊商品的价格,事实上是越接近终端越有话语权。毕竟人总要吃菜,对零售菜贩来说,再涨也能卖得出去,唯一制约他们不能漫天涨价的就是彼此之间的竞争因素。”

在蔬菜价格链的传导作用下,菜商与菜农的第二次对赌,至此已经无可避免。

而此时,一些地方正在开始对蔬菜种植进行补贴,希望通过增加供应稳定菜价。而受上一年菜价疯涨的鼓舞,各蔬菜产区的菜农们也纷纷扩大种植面积。

最受欢迎的家常菜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