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美食天下

资讯

资讯 聚焦
您的位置美食天下 > 资讯 > 行业精英 > 正文

王金龙:如何改造星巴克?

2012/5/1 17:03

王金龙,星巴克高管层中的第一个中国人。曾经领导星巴克法律部和国际业务,目睹并参与了星巴克从区域小店成长为全球顶级品牌。为了家庭承诺,王从星巴克功成身退,5年之后,二进星巴克,执掌大中华区。

访星巴克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 王金龙

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主持人:你有一份令人好奇的简历。1988年拿到哥伦比亚法学院博士后,你在华尔街当律师。1992年,你加入了当时只有100多家店的“小公司”星巴克。2000年,星巴克壮大之后,你却选择了离开。

王金龙:在华尔街做了一段律师后,我加入了西雅图的律师事务所,名叫PrestonGatesEllis。这个名字中的Gates,就是比尔·盖茨的父亲老盖茨。当时星巴克是我们这家律师事务所的客户,而我本人百分之四五十的工作时间都是为星巴克服务,在这个过程中,这个公司所体现出的与众不同深深地打动了我。

中国人有句话叫宁为鸡头,不为凤尾。1992年我受邀加入星巴克时,也有去其他大公司的机会,其中一家著名的500强企业,当时已经有177个律师了,如果我加入则是第178个律师。而星巴克却不同,当时的星巴克处在上市之前,整个公司业绩蒸蒸日上。我是公司第一个内部律师,一进去就出任法律总监。

1995年,星巴克开始考虑要向国际上拓展,我开始承担起北美之外的国际业务开拓。在那段时间里,我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是在路上,对家里的照顾非常少。当时是我太太一个人带着两个小孩,也非常辛苦。她跟很多人不一样,一直想回国。我跟太太说:总有一天我会带你回家。所以到2000年六七月份的时候,太太对我说:亲爱的,是时候回家了。2000年年底,我向公司提出退休。

主持人:2005年底,你再回星巴克出任大中华区总裁一职,从公司角度看,是星巴克加强了中国业务,从你个人角度讲,无疑为职业生涯增添了戏剧性。这是刻意的安排吗?

王金龙:从星巴克退休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会回来。星巴克再次找到我的时候,我当上海良友金伴便利有限公司总裁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离开中国那么久,重新回到中国,又学到了不少东西。无论从个人利益、公司利益还是价值观考虑,如果是做经理人,星巴克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卖咖啡、卖感觉,还卖什么?

主持人:可以想象,在欧美卖咖啡,就像在中国卖茶叶、做餐饮一样,门槛低,竞争者多,品牌集中度低。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是,星巴克凭什么脱颖而出?

王金龙:美国有一项评选,20世纪最后25年影响美国人文化和生活的最重要的25样东西,星巴克名列其中。星巴克虽然卖的是咖啡,但创造了一个新领域,它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办公室和家庭之外的第三空间,因此它对人的沟通、生活方式、社区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改变。

星巴克成功的核心方法是:必须是认认真真做好每件小事情。比如,为了保证口感,我们把咖啡的制造过程精确到秒,多一秒少一秒都不行。LaMarzoccoespresso(蒸汽加压煮出的浓缩咖啡)应该是在18秒到23秒,如果17秒或者超过23秒完成了制作,就要被倒掉。

再比如搅拌棒的问题。不少咖啡搅拌棒是塑料制品,在高温下会散发一些树脂,从而影响口味和健康,所以星巴克的研究人员用了18个月时间,对这个小小的搅拌棒进行了研究和改进。星巴克在每个店面都配备了最好的净水设备,这些都花费不菲。我们在门店的咖啡豆,如果7天内没有用光,就必须倒掉。

可以说,在星巴克的生产过程中,有上千件诸如此类的小事情,我们如果不做,顾客可能从口味上没有感觉。但是我们坚持这样严格要求自己。

卖咖啡门槛很低,但是要把咖啡变成人们的生活方式,门槛却很高。

主持人:企业家需要折腾,舒尔茨领导的星巴克的基因好像更不安分。一家连锁咖啡厅,甚至把数字音乐作为下一个重要业务。创新是馅饼,也可能是陷阱。我们也发现,星巴克的创新实验也有败笔,办杂志,开星巴克餐厅,都以失败收场。经历这些失误之后,星巴克不能学乖一点儿吗?

王金龙:的确,不久前我们在美国成立了一家名为HearMusic的唱片公司,旨在给予消费者新的音乐体验。

能不能在自我否认的过程中发展,是健康公司文化中的重要因素。在咖啡业,星巴克是绝对的领先者。这和其他行业不同,比如快餐业有麦当劳和肯德基,碳酸饮料行业有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

失败往往带来随后的成功,比如杂志的经验就帮助我们在图书出版上取得成功。星巴克餐厅的事例证明,星巴克在消费者头脑里占据的关键词是“咖啡”。所以我们做咖啡及其相关产品,符合品牌的一致性。

最受欢迎的家常菜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