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美食天下

资讯

资讯 聚焦
您的位置美食天下 > 资讯 > 食品行业 > 正文

食用调和油国标缺位 棕榈油“渔翁得利

2012/5/1 15:50

食用调和油“挂羊头卖狗肉”,价格混乱的根源在于现行食用油国家标准只要求企业标注产品中含有成分,并不要求标注各种成分所占具体比例。而这也带来一大问题,就是棕榈油可能成为国内第一大油种。

国标出台一波三折

湖北奥星粮油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梁红星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食用调和油的概念是“金龙鱼”品牌走红后逐渐被消费者认可的,他说:“食用调和油最早是‘金龙鱼’做的,当时第一代调和油是标注各成分所占比例的,即97%的大豆油、2%的菜籽油、0.5%的芝麻油、0.5%的花生油。”

2004年新的国家食用油标准开始施行后,当时食用调和油的随意勾兑现象、标识混乱、名称繁杂的问题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食用调和油的国家标准制定工作也提上了国家粮食局等有关部门的议程。2007年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上,形成了“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送审稿》”,2008年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开始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08年10月25日,但至今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仍未出台。

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对于食用调和油的命名规则,北海粮油工业(天津)有限公司提出产品名称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才能命名,例如花生大豆调和油,名称中所涉及的原料油由前到后比例递减,而且由两种油调制而成的调和油,其中的主原料比例应不少于50%。

中盛粮油集团则提出调和油中比例最大的原料油脂超过三分之一时,可以加在调和油前成为冠名调和油,建议营养型调和油(如橄榄调和油、葵花调和油等),营养油脂超过三分之一时,加在调和油前成为冠名调和油;风味型调和油(花生芝麻调和油),以调香为主的油品另当别论。

食用调和油究竟是以占比三分之一还是50%的油料来命名,迄今未有定论。

黑龙江龙江福粮油有限公司董事长宋胜斌表示,可以用占比最大的油料名字来命名,各成分所占的具体比例应该公开。

梁红星说他也参加了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的制定,目前国家标准难以敲定还有一个难题需要解决,他说:“如果是单独的菜籽油、大豆油,掺其他的油,哪怕只有5%,也能检测出来,但是做成调和油后,就只能检测出特定油种有还是没有,具体比例测不出来,因为脂肪酸结构组成各种油差别不大,所以很难检测。”

对于检测难的问题,国家粮食局的公开资料披露:“通过比对样品的验证试验,目前对两种原料油制备的调和油产品能够科学认定,但对于三种以上原料油制备的调和油产品无法认定(是因为需要逐步建立三种原料的比例数据库)。”

棕榈油成新宠

国家标准“难产”,带来的问题之一是棕榈油进口量的迅速增加。由于棕榈油比大豆油、菜籽油等国内主要油种都便宜,大量掺兑棕榈油做成调和油,成为国内食用油企业打价格战的利器之一。

梁红星说:“2009年国内消费油脂2300万吨,棕榈油进口800万~900万吨,中国菜籽的产量是1200万~1400万吨,菜籽油的产量是200万~300万吨;国产大豆每年产量1700万吨,其中800万吨榨油,大豆油每年只有150万~160万吨左右,进口棕榈油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国产菜籽油和大豆油。但市场上却很少见棕榈油产品,因为基本都掺兑做了调和油。现在江苏沿江的食用油工厂、国内的主要食用油企业都上了棕榈油分提设施,基本上现在国内的餐馆用油都是棕榈油,占到70%~80%。”

梁红星表示,常食棕榈油具有一定的危害,因为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比猪油高了6%,猪油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是45%,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容易产生脂肪沉积和肥胖,很多“富贵病”就是这样产生的。

一位食用油企业负责人即表示准备上食用调和油项目,因为棕榈油成本确实有优势。

业内人士呼吁:“我们希望食用调和油国标早点出台,标注成分比例是应该的,我们现在没法标,因为大家都不标,我们标了,反而处于劣势,我们其实希望标注。”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傅勉)

最受欢迎的家常菜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