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5/1 15:49
攻陷大豆产业之后,外资粮商又开始打起了大米的主意,试图复制他们在大豆产业上的“攻城”奇迹。这次,央企大佬中粮也开始师法对手,打造全产业链条,捍卫自己的领地。中外粮商的大米战,已经开启。
尚未立冬,提前到来的大雪,已让三江平原的农户倍感寒意。只是这一次,他们所忧心的,不仅只是家庭收成的丰歉,而且还关乎他们身后那些隐隐浮现的庞大身影。
那些还未来得及收割就埋在了雪下的优质大米,早在年初即被来自国内外的各大粮商所订购和锁定。今年以来,粮食巨头们直驱深入到田间地头,东北、西南这些优质大米产地的阡陌纵横,已是一条条庞大产业链上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联产承包制下的小农,俨然成为产业链最上游的工人。
此间一年,各个层面的米商之战,持续升温。来自国内国际的粮商们,不约而同都瞄准了了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上的商机。一方面,他们快马加鞭地在东北、江西、四川等大米主产区跑马圈地,一方面又在终端销售等各个方面又互相角力。他们共同的努力方向,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复制“金龙鱼”由到米的财富神话。
卖油的开始卖米
细心的消费者,一定会留意到,今年下半年以来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上演的两段类似广告秀。
一是中粮米业总经理杨红亲自出演的“福临门”全产业链大米广告;另一个则属于“金龙鱼”,广为人知的食用油开始变身为大米品牌。
早在1990年,这个如今已成为近一半城镇家庭餐饮的首选品牌,就已在食用油市场上牛刀(博客) 小试。20年前,益海嘉里,这家有着国际四大粮商身影的新加坡公司(四大粮商之一的ADM和新加坡郭氏兄弟共同参股的丰益国际在华独资公司)将“金龙鱼” 引入中国,20年后,中国市场上40%以上的小包装油的份额被这家新加坡公司掌控。央企大佬中粮集团一次次提出赶超金龙鱼的“五年计划”,又一次次将计划实现的时间点尴尬推后。“金龙鱼”的神话,至今仍是业内无法企及的高度。
2006年,益海嘉里正式将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大米领域,通过“香满园”品牌试验摸索着进入小包装米行业。由于对“金龙鱼”品牌非常珍惜,该品牌小包装米直到2008年才开始出现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借助其成熟的食用油分销渠道,敲响千家万户的厨房,仅仅一年后,金龙鱼品牌小包装米的销量即已超过更早进入市场的中粮品牌“福临门”大米。
市场优势的背后,是跨国粮食巨头成熟的竞争策略和产业链控制能力。益海嘉里通过优良品种、优良产区、优良种植技术、优厚的收购价格保证稳定的粮食供应,订单农业正成为其终端发力的雄厚保障。从2006年到今年的3年时间里,益海嘉里与农民合同种植水稻的面积已经达到28万亩。
锁定固定农户,稳定优质供应, 益海嘉里总经理陈波信心满满:“金龙鱼食用油从无到有,从零到4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用了20年时间,在大米行业,我们并不需要这么久。”
大豆之后的又一场粮食战争,一触即发。
“外资在暗处,中粮在明处。”出身粮食领域,现任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分析师的马文峰说,在粮食领域,从大豆种植到食用油终端市场的整个链条遭遇外资的歼灭战后,战火烧到米、面、肉等日常消费食品领域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马所说的外资,在业内有个很好记的名字——ABCD,分别是ADM、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这四大粮商中,前三个是美国公司,最后一个是法国公司。
尤其是ADM和新加坡郭氏兄弟共同参股的丰益国际(持有“金龙鱼”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动作最为迅敏。除了食用油以外,其在大米、面粉等粮食消费品上正在加紧布局。
为什么是大米
金龙鱼的霸气十足,在当下中国的话语环境中,显得并不合时宜。
事实上,数年前“大豆沦陷”的浓重阴影远未散去。2001年中国开放大豆市场,到2007年中国进口大豆总量达到4600万吨,当年全球大豆贸易量仅7500万吨,中国大豆产量仅1400万吨。在加工环节,在国内90多家主要榨油企业中,已经有64家变成了外资独资或合资。
在跨国粮商控制了中国的大豆压榨能力后,就形成了原料在国外、加工在中国的布局。大豆,这个中国进入WTO之后的牺牲品,甚至成为具有悲情色彩的标本。
大豆案例行犹未远,国际粮商又开始大规模掌握国内粮源,建立或收购面粉厂、大米加工厂,建立大型粮食物流企业,巩固粮食购销网络,并用植物油的销售渠道进入粮食消费市场。从基因到超市货架,从种子到化肥,整个粮食产业链上,几乎都能看到外资巨头的身影。
回顾外资对大豆(油脂)产业链条的歼灭战,你多少会了解外资的战法:通过控制物流、销售环节,先用低价倾销来占领市场份额、打败国内厂商,进而抬高门槛,最终提升产品售价。目前,很多大米、面粉加工厂处于亏损处境,开不了工,这给外资进一步渗透粮食领域提供了机会。由于外资实力雄厚,国内现存的中小大米、面粉加工企业根本无法抵抗其冲击。
“金龙鱼”搅热大米市场,这既是国内米业缺乏行业领导者的利益驱动,也蕴涵跨国粮食巨头不得不转型的隐衷。在中国,粮食安全一向是个容易触动神经的敏感话题,甚至在国际市场,粮食也一直是一个充斥着传言、阴谋论和神秘人物的领域。
随着益海嘉里食用油业务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业内对此类外资是否已经威胁到国内粮食安全的争论一直不断,这也已经给益海嘉里的进一步业务扩张造成负面影响。食用油业务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已经遇到“垄断瓶颈”。目前,该公司旗下的金龙鱼食用油已经占到了小包装食用油市场的40%以上份额,即将触到天花板。深耕粮食产业的外资粮商,迫切需要寻找一个新更具空间的产品,来开辟新战场。
于是,尚停留在产业最原始阶段的大米就成了他们的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