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5/1 15:49
在中国市场上,虽然近年来大米业出现了金健、利是等品牌,也有五常大米等区域性品牌产区,但从总体来看,其还处在一个非品牌充分竞争的初级阶段,百姓消费的绝大多数都是散装米,即便国内最大的企业包括四大粮商在内,所占份额都不到3%。
在这种条件下,金龙鱼浮出水面,对启动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意义重大,在同一起跑线起步,无论外资抑或中资企业,均嗅到了市场的诱人气息。
“这也给中粮争夺粮食物流、销售环节的控制权留下了空间。”因为一旦以一种细分品牌产品打通整个链条,其他相关产品以同一品牌迅速铺开就顺理成章了。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就表示,国内大米市场整体规模达到1500亿元,市场广阔。他透露中粮的目标是15%-25%的市场份额。
师法对手
10月以来,来自中粮深圳公司、天津公司和总部等的管理层前往益海嘉里佳木斯大米加工厂参观的团队就超过五批,放下身段,虚心求教的背后,中粮集团也不乏卧薪尝胆的用意。
在金龙鱼进入小包装大米之前,中粮集团一直采用产地布库委托加工的形式,随着益海嘉里的订单农业发展壮大,中粮集团也开始在订单农业上布阵。
在粮食供应领域,此前一直采用与产区布库委托加工形式生产小包装米的中粮很快修改了策略—从产区布库,总部安排运输,这是中粮的优势。这种优势随着 “金龙鱼”的突然介入而逐渐变得模糊不清—他们开始抓农户,以寻求稳定供应。特别是在天下粮仓东北,从今年5月开始,中粮集团旗下的中粮控股也开始与东北种粮大户签订水稻定向种植协议。
10月5日,中粮集团与四川省政府在成都达成共识,将在成都上马大米深加工等四大粮油项目,总投资额超过3亿元。10月28日,投资1.5亿元的成都粮食物流园区项目正式落户新都区。项目建成后还将引进现货交易及期货市场项目,打造西部最大的粮食现代物流中心。就在这一大型园区一侧,正是益海嘉里于成都市青白江区投资4亿元新建的占地300亩的大米和面粉加工厂。
中粮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都有一根主线贯穿其中:粮食全产业链运作模式。在粮食供应源头一边,中粮正在不断扩大与农户合同种植面积,新建和扩建粮食加工厂,保证原粮的收购和粮食加工;另一边,中粮在物流环节进行全国的布局,通过与国内关键节点港口的合作,中粮正在打通一条从东三省到安徽、江苏、浙江、四川等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物流链条。
中粮的这一切举动,我们在益海嘉里身上都似曾相识。
不过,在整个产业链条上,最难把握的还是营销渠道。大米,这种区域无限庞大,消费者极其分散,市场又错综复杂的特殊商品,对任何一个竞争者来说,物流都在产品和客户之间,划了一道天堑。交通,已是制约米业公司发展的“瓶颈”。消费品市场得渠道者得天下的规律,或将再一次在大米市场上得以验证。
益海嘉里在食用油销售渠道上历经多年苦心经营,它已在中国建立了庞大的物流、经销网络,经销商数目已超过2000家,遍布全国400多个城市。在中国城市乡镇的各级超市,几乎都有金龙鱼的专柜。“金龙鱼”大米完全可以利用“金龙鱼”食用油的品牌影响和销售网点,借用庞大的代理商资源,自由游进零售渠道。
这一优势,让中粮集团短期内显然难以企及。中粮控股在2008年年报中表示,在全国已经有256个城市的2543家超级市场出售其“福临门”等小包装大米,未来销售区域将覆盖内地所有省市自治区。在终端网络上,中粮更大胆表示,要将经销商队伍从目前的300家迅速扩大到2000家。
与此相比,益海嘉里小包装大米所倚重的“金龙鱼”食用油营销资源更为庞大。益海嘉里的资料显示,“金龙鱼”的一级经销商数量超过500家,二级批发商、分销商的数量达到8500多家。一级网络覆盖了除台湾外的全国500多个大中小城市,二级网络已覆盖了所有县级以上城市,其中沿海发达地区的市场渠道已深入到了乡镇与村庄。
现在,北方的大雪尚未止息,无论是益海嘉里还是中粮集团,又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更多的粮食主产区的农民,稳定、优质的大米供应,是其竞争的最终保证。(本文来源:南都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