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5/1 15:40
诺而不捐成慈善潜规则 玫琳凯等陷捐款门
谷歌承诺捐助1700万元,实际捐助500万元;诺基亚承诺捐助3500万,实际捐助1600万……
截至本报记者发稿前,商务部网站上,《外商投资企业、跨国公司和港澳台企业向灾区捐款捐物表(据不完全统计)》的最新一份统计数据依旧停留在6月19日。
连日来,正是这份曾在5月27日到6月19日期间频频更新的“捐款捐物表”引起了前所未有的“捐款秀”质疑风波。中国慈善捐款十年来诺而不行的“旧账”也被一一翻起:98洪灾6亿捐款一半未到位,今年初雪灾1.06亿捐款实际到账7383万元。
某些企业为何“诺而不捐”?是借捐款做秀,还是另有隐情?企业“诺而不捐”是个别现象,还是早就暗潮汹涌?记者采访了国内最大的两家慈善机构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华慈善总会以及数位多年从事慈善的资深人士《慈善家》杂志社社长王立伟、“中国首善”陈光标、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儿童希望基金会工作部主任张雯等人。
国外企业罕有“诺而不捐”
这次,入陷商务部“捐款门”风波的先后有12家企业,分别是沃尔玛、谷歌中国、联合利华、诺基亚、贝塔斯曼、玫琳凯、美国礼来公司、德州仪器、欧尚集团、台湾中钢集团、山西海鑫集团和卓越置业集团。
论起这场风波的缘起,其实可追溯到一个月前。
-“捐款门”风波始末:商务部“好心惹麻烦”
本报记者通过调查发现,早在5月20日,商务部网站滚动发布的“日常新闻发布”频道中,就已出现一条“截至5月19日,外商投资企业、跨国公司和港澳台企业已向灾区捐款约11.92亿元人民币”的消息。
5月27日,同类的更新消息后又附加了一份EXCEL形式的表格,这份名为《外商投资企业、跨国公司和港澳台企业向灾区捐款捐物表》的表格显示了四百余家企业的捐赠情况。自此之后,隔三岔五,商务部的这份“捐款捐物”表频频更新。
本来,按照商务部新闻处某工作人员的说法,整理统计表,是想提高捐款的透明度,进一步激发社会捐款捐物的热情,却没有想到给12家企业带来了麻烦(据《中国新闻周刊》6月25日报道)。
早就关注着这份“捐赠表”的媒体在将近一个月的等待后,敏感地发掘到了一个此后几乎引爆民间舆论的新闻点。
6月18日,某财经日报刊发《灾区捐款到位与否检验企业承诺》,根据商务部的“捐款捐物表”,该文报道说:“截至6月13日,共有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当初承诺的现金捐助尚未到位或未全部到位。”
尽管该报道仅1000余字,在采访了几家“捐款未到位”的企业后,得出的结论是:“绝大多数外资企业承诺捐助金额已经完全到位,有些还超额实现了承诺。” 但随后,网络媒体的介入、“标题党”式的推波助澜,却迅速把这12家企业推到了被民间舆论群起而攻之的风口浪尖。
这始料不及的巨大风波,让这份日报事后发出这样的声明:“部分网络媒体在转载本报报道时,任意改变标题,本报对此表示强烈反对。”
-涉事企业齐“喊冤”,商务部“圆场”
潘多拉的盒子一经打开,再难合上。
12家承诺捐款却未兑现的企业顿时成了部分媒体和网民“围剿”的对象。
在最初的几天,涉事企业的反应各有不同。大致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力争清白”,以捐款票据证明自己公司的捐款早已全部到位。
另一种类型则属于承诺捐款确未到位,但各有说辞。比如沃尔玛的解释是,目前还有一部分捐赠资金没有到位,是因为公司要根据灾后重建的进度,来确定具体捐赠项目和措施。谷歌的回应是,剩下的金额,公司还要决定给到哪几个第三方组织,而选择、汇款、监督等环节都有一个过程。玫琳凯称,承诺捐助的1500万元,属长远规划内的赞助,计划在2009至2011三年间,根据灾区重建进程和规划,每年投入500万元人民币,支持灾区恢复重建工作。
当企业几乎异口同声地“喊冤”时,商务部似乎也坐不住了。
6月18日,商务部新闻办公室在网站上公布了一份被网民们称为“圆场”的声明:“近日,有网民针对商务部网站发布的‘一览表’中个别企业捐赠承诺未兑现提出了质疑。据了解,地震发生后许多外资企业都做出了积极捐款捐物的承诺,但一些企业的捐赠要选择适当具体对象和捐赠渠道,企业所承诺的款物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逐步落实到位。同时,也存在部分企业的承诺捐赠完成后,未向有关部门通报,致使个别网民对有关企业产生误解。商务部有关单位将根据企业的捐赠信息,及时更新有关数据。”
-业内人士:国外捐款持续时间长,很常见
当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无论于商务部而言,还是于涉事企业而言,似乎“捐款门”的风波都可以告一段落。剩下的,无非是一个“等”字。
继部分媒体和网民的一阵“穷追猛打”之后,开始有缓和的声音出现,诸如《对“未到位捐款”多等几天再说》的评论也逐渐出炉。
但一个“等”字似乎让问题又回到了“捐款门”风波的起点。事实上,回溯这起风波始末,最初从商务部的“捐款捐物表”里看出问题的媒体不是没有等,恰恰是等了将近一个月后,才有了《灾区捐款到位与否检验企业承诺》的报道。
换而言之,“捐款门”风波细究下去,问题就出在,再等多长时间算是合理的等?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和港澳台企业是否由于其文化背景的特质,其捐款流程本就比较耗时?当外企自己所在国发生重大灾难时,他们的捐款速度是否也像在中国一样,需要一个“等”字?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儿童希望基金会工作部主任张雯同时也是国际儿童希望基金会副总裁,有多年从事国际慈善事业的经验。
本报记者拨通她的电话时,她正忙着跟别人交待工作。一声“稍等”后,张雯理了理思路,跟记者说了起来。
“其实在国外,捐款时间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是很常见的情况。一般,国外企业会把每月收入的一部分拿出来做慈善,会跟慈善机构签订协议,比如说‘我要捐一百万,每个月给你十万,我给你多少多少钱的时候,你给我做完什么事’,这些都要在合同里写明的。因为慈善机构做项目也不是一次就把全部款项用完。”
至于诺而不捐的情况,张雯称在美国做慈善多年,从未听说过有此类情况。“国外的慈善项目都是按阶段进行的,如果捐助企业中途不拿钱出来,这项目就很难做下去了,对企业的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
当重大灾难突发时,国外企业的捐款反应如何?会不会也出现捐款的“三年计划”或更长期的计划呢?
张雯以美国“9.11”为例解释说:“他们反应非常快。美国的慈善机构都很专业、分工明确,灾难一旦发生,他们看到属于自己份内能做的,肯定马上行动。但要说到企业捐款问题,要看捐款的性质。如果是一次性捐款,那一般就是马上到账。如果属于长期计划,企业会在捐款前跟慈善机构说清楚,比如要分几次捐,一次捐多少,这些钱用来干什么,几乎没有企业捐到一半就不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