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美食天下

资讯

资讯 聚焦
您的位置美食天下 > 资讯 > 食品行业 > 正文

青啤新阅读

2012/5/1 15:40

策划前言

这是一个名曰青岛啤酒的近十几年发展履历。

之所以拿这个企业的新履历说事,很大程度在于她的不一般。这个不一般,并不是一般理解上的历史和名气,而是她在一个特定历史时间段内所演绎的新故事与新剧目,并由此带给更多中国企业的新思考与新启示。

一方面,在呈加速度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世纪之交过程中,这个中国为数不多的老牌企业,并未被自己酿造的金字招牌所累和所惑,相反在居危思危的态度与思维中,敢于否定、敢于创新、敢于突破、敢于叫板。

另一方面,从日益国际化和不断做强做大的青岛啤酒身上,人们更加强烈呼唤中国企业能够加快自己的行进步伐。国家的经济履历,需要更多的中国优秀企业书写。致力闯荡大洋的中国制造,更需成就自己的航母舰队……

在一般人眼里,走过一个多世纪的青岛啤酒,或许只有新旧社会的两次划分。其实不然,即使从1978年改革开放算起的这30年,这个一向受到珍爱和敬重的国家品牌代表性企业,却也经历了“上天入地”般的历史巨变,而这一时间段,“新”字的起始虽定格在1993年,但真正意义上的“新”字,却是从1996年至今的12年。

仅从时间概念上说,12年相对于100年,似乎算不了什么,但恰恰是这12年,传统意义上的青岛啤酒,实现了自我蜕变,一个庞大的身躯,从历史走向了现代,从沉重走向了年轻。新的青春与激情,成为她的一个最鲜亮符号。

在一个随时孕育颠覆的时代,我们真的需要关注,需要认真解析这一典型的变革现象。因为在看似轻松的“弹指一挥间”背后,由前四届董事会和两任总裁所率的青啤团队,前行并非一帆风顺,某种程度上,她的市场、资本、文化、营销等领域所发生的深刻之变,则记录着让人难以想象的磨难与艰辛,还记录着令人怦然心动的激情与成功。

市场篇:风光、伤痛与转身

核心提示:

市场从不相信眼泪。

作为新青啤履历报告的开篇,从市场说起很有必要。市场,曾让这个“皇帝的女儿”不屑一顾,也曾让觉醒的青啤人一度盲动和被动,但更多的是,市场的大潮,让青啤人看到了不足,熟悉了资本,认清了目标。

很多记者对1996年至2001年的青啤记忆颇深。在啤酒行业已成为国内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最激烈之一的背景之下,土洋品牌竞争、诸强争霸局面十分混乱,而在此时,急于重夺第一宝座的青岛啤酒,率先采取了低成本扩张战略,并引发了国内几大巨头如华润、燕京等以产品品牌加资本为主体的“ 大鱼吃小鱼”收购。

那个5年,青岛啤酒可谓是南征北战,从青岛本土杀向全国17个省市区,通过破产收购、政策兼并、控股联合等方式,先后收购了扬州、西安、上海等地的40多家啤酒生产企业,完成了北至鸡西,南至深圳的战略布局,使青啤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到250万千升以上,重新夺回了啤酒业的第一把交椅,导致了啤酒行业深刻的格局调整和行业整合。

当然,事后大家都看得清楚,这般的“跑马圈地”,其实并未达到预想的市场效果。“中欧案例经典”的记述说,尽管是夺回了中国啤酒业老大的位置,然而急速并购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净利润的下滑以及许多收购的子公司亏损等。

后有并购专家分析说,青啤的并购带有很浓的计划经济色彩,不少收购对象是问题重重、应被淘汰的企业,但青啤却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去拯救,最终不仅难以实现规模效应,反倒拖累了自身。其实,当时的青啤高层,对此也有反思。

总体来看,问题的关键在于错把资源当能力,以为有了品牌就有了资本,忽视了运作能力。与此同时还错把价格当价值,把低价格当成低成本,没有投入产出比的概念,忘记了投入是为了“返生”。而更主要的,是错把工厂当市场。要知道,买工厂并不等于买到了市场。

或许正是有了这样的教训与思考,2001年夏天后的青岛啤酒市场观与实践,开始发生重大转变,那就是被津津乐道的“大整合”,也就是“从做大到做强”、“先市场后工厂”等带有根本性的变革。而这,均对日后青啤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现在说来,青啤连续多年的转身成果显示,市场只是一个突破口和由头而已,转身的内容却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后面需要重点讲述的资本、文化、组织、品牌、国际化等,是整个大系统的转身。

就市场本身而言,通过5年的整合,基本实现了青啤新决策者提出的“点线片”市场战略布局:即在高经济发展区布“点”,在沿海地区设“线”,在目标集聚区设“片”,形成区域市场向垄断市场的过渡,形成点线片连接和全国市场一张网,构筑起市场优势。

与此同时,在整合过程中,青啤并未停止扩张的步伐,且不说2002年筹划、2004年建成的台湾生产厂,仅2007年起连续开工的大项目就很让人吃惊:如青岛啤酒济南年产40万千升啤酒生产基地项目;青岛啤酒第三有限公司年产40万千升迁建项目;青岛啤酒二厂新增20万千升扩建项目,成为青岛啤酒公司生产能力最大的工厂;青岛啤酒(徐州)彭城有限公司迁建20万千升的项目,青岛啤酒(日照)有限公司年产啤酒22万千升搬迁项目,四川成都新建年产啤酒20万千升生产基地项目,其中不少项目现已投产。

明眼人看得出,这一轮的扩张和发展,与前几年有很大的不同,这一轮是以市场为基础的扩张和发展,是体现着“先市场后工厂”的原则,是在做强基础上的做大,重视的是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金志国对此的解释是:“青啤通过内部整合、市场整合、品牌整合等一系列的调整,市场运作能力、管理能力、员工素质都有很大提升。而在形成市场拉动型企业发展模式基础上,步入整合与扩张并举的时期,也在情理之中。”

目前,青啤2008半年年报还未公布,但据其内部信息透露,效益质量仍会再上台阶。仅从2007年的年报来看,该公司实现啤酒销量 505万千升,较2006年增长11%;实现销售收入135.3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15.9%;实现净利润5.6亿元人民币,较2006年同期上升 27.7%;继续呈现利润增长大于销售收入增长,销售收入增长大于销量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

世界品牌试验室数据也显示,2007年青岛啤酒品牌价值达258.27亿元人民币,远远领先于国内其他啤酒生产商。

最受欢迎的家常菜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