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美食天下

资讯

资讯 聚焦
您的位置美食天下 > 资讯 > 食品行业 > 正文

如何看待粮价上涨?

2012/5/1 15:40

粮价不能这么便宜

不能让农民补贴低收入者农村好城市就好

记者:近日,国际粮价暴涨。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我国粮食连续4年丰收,供求基本平衡,我国粮价可保稳定。而关于我国的粮食问题,您最近的一个观点是 “近期前景堪忧”,理由是什么?

陆学艺:我这样说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2007年我国粮食产量还没有达到1996年的水平,而我们的人口却增加了1亿。二是现在的粮价和1996年比,没有多少差别,但是农业生产资料涨了很多,农民生产粮食得到的利益很少。据我调查,农民种一亩田得到的利益大概在300到500元钱,不抵他们出来打工一个月的收入,所以好多农民要么撂荒,要么改种经济作物。

近几年粮食是恢复性增产的,但还没有恢复到1998年的水平。国家发改委说现在粮食供求基本平衡,我也同意,因为库存里面还有粮食,我们还贴得起。但是老贴,老挖库存,如果不让农民种粮有好处,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是不行的。粮价不能这么便宜,这是经济规律。所以粮价现在就要调整。

记者:关于粮价上涨,您的一个建议是“适当时候上涨20%—30%”?

陆学艺:是的。在我看来,解决粮食问题的最好办法是粮价在适当时候上涨20%—30%。不过,我不赞成今年涨,今年还是要控制的。我建议明年3月份前涨 10%到20%,这对调动农民积极性比任何方法都好。我觉得,中国的粮食生产没有大的问题,我们的生产能力在,产量能增加几百亿斤,但关键是现在的粮价让农民没有种粮积极性。

不能让农民补贴低收入者

记者:可是,粮价上涨是双刃剑,在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同时,也增加了低收入者的负担。

陆学艺:从长远来看,谷贱伤农。解决这个问题得按市场规律来办。哪一部分人吃不起粮食,国家就应该补哪一部分人。低收入者在粮价上涨方面的损失,不能靠农民去补。实际上,只有城里的低收入人群需要补贴,中等收入以上的人都不用补。1996年的粮食大丰收,是怎么丰收的?是因为粮价连续两年增长70%。前不久我到上海,看到无锡以南,没有种小麦的了,常州以北还有点。那里的农民知道,种粮食没有什么好处啊。我觉得,中国今年粮食生产应该突破1万1千亿斤,中国有能力生产这些粮食,但现在的粮价让农民没有这个积极性。现在我们有地种,有能力种,产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果不改革粮价,肯定不行。同时,粮食涨价,还能减少浪费。

农村好城市就好

记者:南京发展存在着“城市强、郊县弱”的制约瓶颈,您觉得南京应该怎样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陆学艺:费孝通先生有一个理论,他说,一个城市要协调、和谐、繁荣,要把农村同时搞起来。你去研究一个小城镇,如果这个镇能够繁荣、比较发达、比较太平,它周围的村一定是富裕的。上海为什么繁荣?因为上海的周围,苏锡常、杭嘉湖、宁波、绍兴这八个区域,一个比一个富,上海能不繁荣吗?所以说,农村好,城市就好。

记者: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让农村变好、农民变富?

陆学艺:是真城市化,是让农民真正进城,农民和市民之间能够自由流动。现在,我国的城市化率是百分之四十几,东部一些发达地区更高。这很好看,可这不是真的。农民进城就叫城市化了吗?农民是城市人吗?他消费得起城市的东西吗?他享受到城市的各种待遇吗?所以这个城市化只是名义上的城市化。

记者:做到真城市化,需要做哪些工作?

陆学艺:我们不能再搞城乡二元结构了,现有的户籍制度要不得了。我给你说一个道理,就是现在我国的城市基本上是市场经济,农村基本上还不是市场经济,这种制度不变,怎么能让农村富起来?我的建议是农村的计划经济必须要改,要按照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去做。

前不久,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农村问题研究专家陆学艺,来宁参加南京市社科院举办的“科学发展与中国城市化”研讨会。其间,他就粮食涨价、城乡协调发展等话题,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对话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原所长陆学艺

本报深度报道组记者 宋广玉

【人物简介】

陆学艺,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1933年生于江苏无锡,曾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农村社会学。

最受欢迎的家常菜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