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美食天下

资讯

资讯 聚焦
您的位置美食天下 > 资讯 > 食品行业 > 正文

定西土豆“留洋”记

2012/5/1 15:33

编者按:定西,曾是贫困的代名词。但现在提起定西,更多的是让人想到蓬勃发展的马铃薯产业。定西市把昔日不起眼的马铃薯做成了全国有影响的大产业,究其原因,这是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的必然结果。小土豆能做成大产业,给人启发很大。4月3日,《人民日报》“经济视点”栏目刊发通讯《定西土豆“留洋”记》,对定西发展马铃薯产业,走出脱贫致富之路的实践进行了深入报道。今天,将该文予以转载,希望对进一步做精、做强、做大马铃薯产业有所启迪。实践告诉我们,只要辩证地看待优劣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下大力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就一定能够走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之路。

一个产业的兴起能改变一个地方。马铃薯在定西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甘肃定西,自然条件恶劣,全国闻名。2001年,当地农民将恶劣条件“变废为宝”,开始大面积种植马铃薯,并在7年间成长为一大支柱产业。今天,这里不仅成为全国三大马铃薯主产区之一,定西土豆还出口到美国、阿联酋等海外市场。

“洋芋蛋”使定西农民脱贫,也悄然改变着这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改变着政府的管理方式。

顺应天时———“三跑田”也是“聚宝盆”

定西曾以“苦甲天下”闻名全国。上个世纪70年代,世界粮农组织考察后开出了“定西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死亡诊断书”。在年降水量仅300多毫米的定西,为了多争一口粮,人们随处开荒,毁了植被种庄稼,铲了草皮当燃料。结果土地成了“三跑田”,水、肥、土壤都留不住,“种了一坡,收了一车,打了一斗,煮了一锅”成了定西上世纪广种“薄”收、赌博式经营的真实写照,农民陷入了“越荒越垦,越垦越荒”的恶性循环。

“现在讲科学发展,如果一味苦干蛮干,那只会白干,不会有助于脱贫。我们开始逆向思维,要把恶劣的自然条件转化为发展优势。”定西市市委书记石晶说。定西农民以夏粮为主的种植习惯违背了当地降水少、春夏连旱、夏多雹灾等自然条件,但是当地的气候和土层却是种植马铃薯的天然聚宝盆。

定西出产的马铃薯个大质优、色泽光洁,在国内具有产品优势,而且定西7摄氏度的年平均气温和干燥程度恰好是马铃薯的绝佳储藏条件。2001年前后,定西市委市政府决定把每年在旱灾后扩大种植的秋季作物马铃薯作为主要的作物发展,顺应天时地利,培育具有特色优势的马铃薯产业。

然而,面对资金技术双低门槛的马铃薯产业,农民却心有顾虑,“政府让你种啥,就千万别种,因为第二年大家肯定扎堆种,那价格准跌,洋芋准积在手里,你准傻。”

“别怪农民不领情。农民种地是很现实的。你仅仅是宣传种土豆好,他是不信的。政府不仅要告诉农民什么有市场,更要帮助农民的小生产抵抗住大市场的风险。”石晶说。为此,定西制定了“两手抓”的策略:一手抓中介服务,扶持发展农村产业合作经济组织,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市场谈判高手;另一只手抓终端市场,主动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和运输保障,在保护价收购的同时,树立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科技意识。

保护价收购体系打消了农民的顾虑。2003年,定西先后派出17批调查组奔赴广州、上海等全国各大农副产品终端市场进行行情调查,搜集马铃薯的供求信息,分析市场差价,最终倒推成本,确定了让收购商和种薯人都有利可图的最低收购价。保护价不仅通过各级政府层层传达到农民,而且还会上电视,进广播,登在广场和车站的电子报价屏幕上。现在遇到收购商压价骗收,农民还会反过来对贩子说,“你这价没人会卖的,你去车站看看吧,价格都标着呢!”

政府和铁路部门联手推出的“车皮计划”让农民放宽了心。2004年9月24日傍晚,中国铁路运输史上第一趟农产品专列———定西马铃薯专列,载着2750吨定西马铃薯从定西市的陇西车站发往广州。现在,每天都有8个车皮向外运输定西马铃薯。政府争取到了车皮主动权,就掌握了调控的主动权。即便在丰收大年收购价低迷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不减,“不怕,谁不按保护价收购,政府就不给他调车皮。”

马铃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更让农民开拓了眼界。全市180个各色马铃薯协会在种植、加工、储藏、外销等层面为农民提供中介服务,帮助农民进入市场。农民跟着专业协会学到了“深挖窖、广积薯、均上市”的经营技巧,利用反季节销售的原理,马铃薯平均价格从2003年的每斤0.18元一路攀升到2006年的0.33元,今年春节还卖出了0.5元一斤的价钱。

最受欢迎的家常菜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