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5/1 15:47
15日,省委书记吉炳轩参观现代农业展区
通过哈洽会这个平台,我省绿色食品名扬天下,畅销全国,远销欧美和东南亚等地区。绿色食品企业发展了,农民收入也增加了。
从不愿来到抢着参加
在农业部门工作多年的省绿办副主任孙景峰回忆说,以前我省农产品质量没得说,但是很难卖,即使卖出去了,价格也非常低。后来,经过有关部门协商,我省的农产品开始拿到哈洽会上展销。头几届哈洽会,农产品企业都不认,绝大多数企业都不愿意参加。为了完成招商任务,他们派人到企业游说,不仅免除相关费用,还帮助企业布展。经过几届之后,这些参展企业的订单纷纷而来,效益大增。这让其他农产品企业分外眼红,它们也争相要求参加哈洽会。
2001年,绿色食品第一次以展馆的形式走进哈洽会。自此,每届哈洽会都有绿色食品的身影。哈洽会帮助我省的绿色食品打开了销路,成为我省绿色食品销售的重要平台。
“从第17届哈洽会开始,绿色食品展位明显增多,从第18届开始,展位已供不应求。各地、各企业要求参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由过去‘要我参展’变成‘我要参展’。”孙景峰非常自豪地告诉记者,到第19届哈洽会,绿色食品展位增加到了219个。而今年报名参展的企业达到了700多家,比去年增加30%,经过协调最终落实了458个展位。
绿色食品“金贵”了
鸡西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晓东对于我省绿色食品的变化深有感触。他说,刚参加哈洽会的时候,鸡西市的农产品大多数都是“原字号”,给人的印象是“ 傻、大、黑、粗”,养在深闺人未识。通过多年的参展,企业互相学习,鸡西的产品有了本质的提高,过去用托盘、塑料袋展示的产品找不到了,参展的大米均用精美的真空包装,许多产品装进了礼品盒,绿色食品由过去的不修边幅,到今天的精心装扮。
记者发现,近几届哈洽会展出的绿色食品包装更加精美,脱“俗”变“精”。在第二十届哈洽会上,以往拿不上台面的大酱也装进了精美的礼品盒,百姓餐桌上常见的土豆也包上了丝网,五谷杂粮也装进了氮气保鲜袋。
深加工产品明显增多。由黑龙江露易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黄金主食”系列产品备受客商关注。据该公司的负责人介绍,以往把玉米直接卖给粮商,每公斤只赚几分钱,如今把玉米加工成“玉米面粉”,每公斤的利润可达四五角钱。
在鹤岗展区,万源粮油公司变废为宝,把以往扔掉的稻谷米皮充分利用起来,提炼出富含谷维素的“米糠油”,受到客商的青睐。